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哪些蜥蜴可以自己繁殖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家养蜥蜴类的都有什么品种?(什么品种的蜥蜴可以当宠物养)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绿鬣蜥,鬃狮蜥,蛙眼守宫, 1、鬃狮蜥,飞蜥科鬃狮蜥属的一种蜥蜴。或称中部鬃狮蜥,是飞蜥科的一个日行物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半部,全长约45厘米,最大可达约55厘米。体形粗大。位于体侧的棘状鳞,生长方位均不尽相同。半树栖型。 食物以昆虫和植物为主。鬃狮蜥背部及颈背上覆满有棘状鳞。当遭受威胁时,这种蜥蜴会以张开嘴及将带刺的咽喉膨大作展示动作,故其中文名即由此而来。 2、绿鬣蜥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爬虫宠物之一。美国每年都从中、南美洲的鬣蜥养殖场进口大量的绿鬣蜥。在美国的每个宠物店里几乎都能找到绿鬣蜥。 物种首次由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在1758年正式命名,两世纪以来大量亚种已被认证,但后续只被认为是不同区域同一物种的变种。原产自中南美洲及其周围岛屿。美洲绿鬣蜥就是通常人们所称的IG,它们原产于墨西哥和南美洲各地。成年IG的体长一般在2.0米左右,体重可达8公斤。 3、蛙眼守宫是常见的三种家养蜥蜴之一(绿鬣蜥,鬃狮蜥,蛙眼守宫)。因养殖方式简单,形态可爱而深受人们喜爱。养殖的箱子里最好有一个“小屋”,可供蛙眼们栖身藏匿。箱底最好有“爬虫砂”,或者几张纸。食物有面包虫,蚂蚱,蛐蛐等。 扩展资料: 绿鬣蜥喂养重点: 食物多样性 绿鬣蜥是草食性动物,在自然情况下它们只吃植物的叶子和花。但是不幸的是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绿鬣蜥根本吃不到他们在自然界吃的食物。 所以必须提供足够的和正确的食物给他们,以保证他们健康的成长而不会得病。在提供食物时一定要注意食物的多样性,那样绿鬣蜥才能得到均衡的营养。 如果长期喂食单一的食物,绿鬣蜥很容易由于营养失调而生病,例如缺钙。所以提供正确的食物在饲养中非常重要。下面给出一些关于食物的信息。在爬虫学中普遍认为幼年的绿鬣蜥和成年的绿鬣蜥吃同样的食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鬃狮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绿鬣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蛙眼守宫
市场买到饲养的蜥蜴主要有长尾鬣蜥、丽纹龙蜥、北草蜥、大渡石龙子这几种。 挑只身心健康的蜥蜴 挑选蜥蜴时,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1精神状态眼睛有神,四肢有力,体格健壮,主动进食;2颜色艳丽,纹路清晰?3身体无伤残,全身鳞片无破损,尾部无断裂痕迹,四肢爪尖完整。这样选出的蜥蜴,才可以放心饲养。 蜥蜴的习性 所有的蜥蜴都是变温动物,一定要注意温差不要太大,温度在10至30摄氏度为佳,否则蜥蜴极易死亡或生病。蜥蜴尾易断,不要用力拽其尾。 养条蜥蜴乐趣多 以下介绍几种蜥蜴的养殖方法及经验,仅供参考。 长尾鬣蜥俗名变色龙、水龙、马鬃蛇。颜色艳丽,性情温顺,体长在40厘米以上,可以缸养或放养。缸养要求缸的长度超过蜥蜴的长度,越大越好,缸底以沙或石做铺垫,放块沉木或石块供其栖息,缸中置一水盆,水以晾晒过为佳,供其饮水与洗澡。放养可以在屋中或阳台,放一水盆或每两天给它洗一次温水澡即可。食物以面包虫为主,1至2天喂一次,一次可吃6条虫。有条件的可以捉些蟋蟀和青蛙来改善伙食,偶尔喂一些生菜或苹果可提高其体质。可训练它趴在肩膀上不动,出门散步。 丽纹龙蜥和北草蜥体型中等,性格活跃,适应性强,宜缸养。布置和喂养与长尾鬣蜥相同,但不用洗澡,缸内要保持湿度,忌闷热与阳光暴晒。可以拿在手中玩耍,但要注意丽纹龙蜥行动迅速,偶尔被激怒时,会张口咬人,所以不要用力去抓它和拽其尾巴。 石龙子体型中等,尾较长,体表鳞片光滑,类似蛇,生命力强,喜土中*居。缸养条件简单,缸底铺沙土5至10厘米厚,放饮水盆和喂食盆各一个,食物以面包虫和其它昆虫为主,注意保持环境潮湿。 以上蜥蜴的养殖方法,是笔者多年饲养蜥蜴积累的成功经验,仅供参考和交流。 晰蜴作为宠物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有些蜥蜴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如巨蜥、鳄蜥等,数量已与大熊猫相当,濒临灭绝。因此,我们见到有贩卖、倒卖者,应拒绝购买并立即举报。只有这样,这些动物才不会从地球消失,我们才能够经常看到这些有个性、可爱的动物。 如何饲养蜥蜴 饲养蜥蜴时,紫外线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几乎所有的蜥蜴类都需要照射阳光,在体内利用维生素D吸收钙质,而患俗称软骨 病的佝偻症死亡。 在室内饲养时,不易做日光浴,可利用紫外线灯或太阳灯作为照明,以补充紫外线; 但壁虎类大多为夜行性动物,不需要太多的紫外线。 由于壁虎讨厌强光,照明时应避免使用太阳灯等光线强烈的灯光。 食物 小型的蜥蜴可以喂食蟋蟀。如果能吞食,刚出生的小老鼠营养价值最高。另外还可喂食昆虫、蚯蚓、蜘蛛等。仅喂食昆虫,容易发生钙质与维生素摄取不足,应添加专用营养添加剂。 从中型到大型的蜥蜴,应配合蜥蜴的体形选择各种大小的老鼠喂食。老鼠来源不足 时,可喂食一般的肉类、肝脏等食物,但最好添加专用营养剂。还可喂食面包虫、 剔除骨头和刺的小鱼或鱼肉。 石龙子等喜爱植物的的品种,可喂食菜叶、南瓜、水果等,并添加了专用营养剂。 笼子 至少一边的长度是体长的1.5倍。所用笼子应通风良好,避免笼内过于闷热有害健 康。 其他 蜥蜴虽需进行日光浴,但日光浴经常造成笼内的温度过高,每日进行日光浴将有害 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平时使用太阳灯、紫外线灯照明,并偶尔进行日光浴。 对蜥蜴、乌龟而言,紫外线与食物、饮水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使用太阳灯照明,从早到晚,每日照射12小时左右,即能达到充分的效果。紫外线 灯的强度比太阳灯强许多,过强的紫外线对动物有伤害,同时也有晒伤,眼睛失明 的危险,每日照射10-20分钟即可。 使用紫外线灯时,应该在笼内布置一处灯光照射照射不到的地点,仅在蜥蜴高兴的 享受紫外线时开灯,当蜥蜴移动到灯光照射不到的地点时,代表照射量已经足够, 即可将灯关掉。
鬃狮蜥,蓝舌,豹纹守宫,这三种是公认的最适合新手饲养的宠物类蜥蜴。性格都很温顺,饲养环境的要求也不复杂。其他如绿鬣蜥,平原等其他巨蜥成年后会超过1米,如果没有较大饲养空间并不适宜。
鬣蜥亚目(Iguania):典型的鬣蜥亚目成员背上有鬣鳞,略似楔齿蜥,均四肢完整,不少种类可以变换身体的颜色,并包括一些相貌最独特的蜥蜴。鬣蜥亚目下分3个或更多的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带地区,其中美洲鬣蜥科主要分布于新**,而另外两个科限于旧**。鬣蜥亚目树栖和水栖的成员均比其他亚目更多,但也有不少陆栖的成员。 美洲鬣蜥科(Iguanidae)又称鬣鳞蜥科,是爬行动物中的大科,约有54属550~880种,主要分布于新**从加拿大西南部到美洲最南端,也有少数分布于旧**的马达加斯加岛和西太平洋的斐济、汤加等岛屿。美洲鬣蜥科的成员十分庞杂,可分成多达8个亚科,而这8个亚科也常被升级为8个不同的科。1、安乐蜥亚科安乐蜥亚科Polychrotinae是美洲鬣蜥科最大的亚科,多达11属和250~392种,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诸岛,少数可到达美国东南部。安乐蜥体型比较小,多为树栖,善于变换身体的颜色,相当于美洲的变色龙。2、美洲鬣蜥亚科美洲鬣蜥亚科Iguaninae有10属36~38种,分布于美国南部岛巴拉圭之间的美洲**,加勒比海诸岛和加拉帕哥斯群岛,并有一个属分布于斐济、汤加等西太平洋岛屿,其中包括一些美洲体型最大和最著名的蜥蜴。绿鬣蜥Iguana iguana身长可达2米,是西半球最长的蜥蜴,常被当作宠物饲养。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分布于加拉帕哥斯群岛,是现存唯一半海生性的蜥蜴,善于游泳,在海中进食。分布于斐济和汤加的低冠蜥Brachylophus属成员分布区与其美洲的同类相隔不下9000公里,它们如何到达这里很难解释。3、盔蜥亚科盔蜥亚科Corytophaninae有3属9种,分布于墨西哥到厄瓜多尔,体型较大,大者可接近1米,是行动敏捷的树栖蜥蜴,也擅长游泳,并可以在水面上用后肢奔跑一段距离。4、角蜥亚科角蜥亚科(Phrynosomatinae)有8属40~124种,包括角蜥、强棱蜥、犹他蜥等,分布于加拿大南部到巴拿马一带,主要为陆栖,有些种类可以生活于荒漠中。其中角蜥属Phrynosoma成员在遇到危险时眼睛可以喷出血来吓唬敌人。角蜥属体型短粗,与大多数蜥蜴截然不同,也与同亚科其他成员不同。5、项圈蜥亚科项圈蜥亚科(Crotaphytinae)有2属5~10种,分布于北美洲西南部从美国俄勒冈州到墨西哥北部一带,主要生存于荒漠等荒凉地区,行动敏捷。6、嵴尾蜥亚科嵴尾蜥亚科(Tropidurinae)有13属120~292种,分布于中南美洲、加勒比海诸岛和加拉帕哥斯群岛,生活于从雨林到荒漠的多种生态环境中,多在陆地生活,少数为树栖或在**上活动。嵴尾蜥多体型很小,动作灵活。7、栉尾蜥亚科栉尾蜥亚科Hoplocercinae约有3属10种,分布于巴拿马到秘鲁一带,为生活于湿润或干旱森林中的陆栖蜥蜴,体型较小或较大,尾上有棘刺作为防御**。8、盾尾蜥亚科盾尾蜥亚科Oplurinae有2属7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的科摩罗群岛,与美洲鬣蜥科其他成员相距甚远。在与马达加斯加岛邻近的非洲**只有鬣蜥科成员而没有美洲鬣蜥科成员,而马达加斯加岛则只有美洲鬣蜥科成员而没有鬣蜥科成员。盾尾蜥生活于干旱到半湿润地区,陆栖或树栖。盾尾蜥Oplurus sebae 鬣蜥科Agamidae有40~53属300~377种,分布遍及旧**的大多数温暖地区,只是不出现在马达加斯加岛等一些岛屿上,而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最丰富,非洲和欧洲则较少。鬣蜥科有不少和美洲鬣蜥科相对应的成员,也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类型。分布于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的长鬣蜥与美洲鬣蜥亚科的成员非常相似。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和菲律宾的两种海蜥与冠蜥亚科的成员颇有些相似。还有不少种小型的鬣蜥善于变换山体的颜色,颇似安乐蜥。鬣蜥科最独特的类型可以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找到。亚洲的飞蜥属Draco,体侧有肋骨撑起的皮膜,可以在空中滑翔。大洋洲的伞蜥Chlamydosaurus kingii,头上有大的皮褶,遇到危险时撑开以威吓敌人。大洋洲荒漠地区的魔蜥Moloch horridus,身上布满棘刺,以蚂蚁为食。飞蜥属Draco鬣蜥科的1属,体侧有由5~7对延长的肋骨支持的翼膜。具发达的喉囊和三角形颈侧囊。体长150毫米以下,尾长约为体长的1.5倍。已知约16种,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中国产2种,一为*耳飞蜥,鼓膜*露;一为斑飞蜥,鼓膜隐没于鳞下。分布于中国云南、西藏、广西和海南岛。栖息于热带、**带海拔700~1500米的森林中,常在树上活动,很少下到地面。在树上爬行觅食时,翼膜象扇子一样折向体侧背方;在林间滑翔时,翼膜向外展开。滑翔可改变方向,但不能由低处飞向高处。飞蜥以昆虫为食。卵生。在地洞或树洞内产卵,每产2~5枚。 避役科Chamaeleonidae有4~6属85~158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特别是马达加斯加岛,少数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南部。避役即变色龙,可以说是最独特的蜥蜴,除了善于变换身体的颜色外,还有能分别看不同方向的眼睛,长长的有粘性的舌头。避役科成员多数为树栖,有能缠绕的尾巴,脚趾也可以对握,可以牢牢地抓在树上。有些种类的避役头上还有角或其他突起物,比如东非的杰克孙避役头上有三只角,让人联想起史前的三角龙。变色树蜥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别名:马鬃蛇、雷公蛇、鸡冠蛇。变色树蜥头大而略呈四棱锥形,体躯稍侧扁,颈背有一列直立的鬣鳞,状如马鬃,故又称马鬃蛇。肩前无三角形小窝。四肢发达各有5指(趾),且具爪。体长100毫米以下。尾甚细长,几达体长的3倍。通身被覆大小相似、略呈覆瓦状排列的小鳞片。体侧鳞片朝后和向上。背面浅棕色,布以深棕色斑。眼周有6-8条深棕色辐射状线纹,尾部有环纹。体色可随环境而变。变色树蜥栖于灌丛草坡。白天活动,捕食各种昆虫。行动迅速,善攀缘上树。栖居洞*,夏夜常在树枝上倒悬睡眠。卵生,每次产卵6-9枚。本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马鬃蛇酒”有驱风湿、壮腰健身功效;肉治小儿疳积。斑飞蜥斑飞蜥 Draco maculatus的主要特征是:体侧有由五条肋骨廷长部分所支撑的翼状皮膜,能在树枝间滑翔。体长80毫米,尾长125毫米左右。颈侧及咽喉下方均具囊褶。雄性喉囊褶比头长,末端钝尖;雌性的喉囊褶小,颈侧囊褶三角形。四肢细长,前肢向前拉超过吻端。尾基部在背面略拱起,其两侧毗邻排列的三角状鳞构成锯齿状。飞蜥是较典型的热带森林种类。栖息于森林中。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滑翔。捕食各种小昆虫。卵生,卵产于地上,每次2-5枚。本种在国内仅云南、广西和海南岛有分布。另有一种*耳飞蜥(D.blanfordi),体型比斑飞蜥大得多,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大壁虎大壁虎 Gekko gekko,别名:蛤蚧、蚧蛇、合蛇。体型较大,全长在300毫米以上。吻鳞宽而不切鼻孔。头大,呈三角形。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其直径为眼径之半。无活动眼睑。四肢各有5指(趾),其间残存蹼迹,末端膨大,底部具单行褶襞皮瓣。第一指(趾)无爪,余四指(趾)均具小爪。尾粗大,其长度几等于体长。体背紫灰色,杂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尾暗灰色,有不规则的宽横纹。大壁虎主要生活于石灰岩山地,栖居洞*。昼伏夜出,捕食昆虫。5-8月间产卵繁殖,每次产2枚,孵化约3个月。本种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亦有分布。它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蛤蚧”为著名的传统中药材,有滋*补肺、益精血、定喘止咳的功能。横斑蜥虎 Hemidactylus frenatus Schlegel横斑蜥虎的体型小,全长120毫米左右。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吻钝圆,**动的眼睑。头体背面覆以细鳞,胸腹部鳞片较大,成覆瓦状。尾稍扁,背面有16横排等距的大鳞,每横排有大鳞6片,遂成6纵排。后肢较前肢粗大,膨大的指、趾底部褶襞皮瓣成双行;第一指(趾)短小,但同样具爪。背面浅黄绿色;尾末端有横纹,腹面灰白色。横斑蜥虎主要栖居于屋檐等处。晚间常在近灯光处捕食小昆虫。尾极易断,再生部分无大鳞。本种为热带、来热带种类。在中国除广东**和海南岛有分布外,云南和**两省也有发现。蓝尾石龙子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 Boulenger体全长约180毫米,尾比体长三分之一以上。头顶有对称排列的大鳞。上鼻鳞一对,左右相触。鼻孔介于两枚鼻鳞之间。后颊鳞只一片。背腹鳞片平滑,圆形,呈覆瓦状排列。背正中两行鳞片不比两侧鳞片明显增大。雄性*侧各有一大棱鳞。尾下正中一行鳞片宽大。背面棕褐色,有五条浅色纵纹与四条深色纵纹相同,尾蓝色。蓝尾石龙子主要枉息于灌丛草坡。日间活动,捕食昆虫。本种在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巨蜥巨蜥 Varanus salvator是一种巨型蜥蜴,一般全长1米,大者达2.5米以上。吻狭长,舌前端深分叉,可缩入舌鞘内。有活动的眼睑,瞳孔圆形。四肢壮实,指趾具锐爪。尾长而侧扁。背鳞颗粒状,具棱;腹鳞长方形,呈有规则的横行排列。成年巨蜥背面黑色,部分鳞片有淡**斑;幼年巨蜥具黑白相间的大环纹。尾部黑黄两色交替成环纹,黑色环上常有小黄斑。巨蜥在山丘近水处生活。善游泳,能攀爬上树。吃鱼、蛙、各种爬行动物及昆虫,也常捕食老鼠和鸟类。6月间产卵于近水的洞*或树洞,每产15-30枚,卵径约70-40毫米。本种在海南岛较多见,广西、云南亦有分布。它属中国二类保护动物。巨蜥肉可供食用,皮能制革。 石龙子科Scincidae有85属1200~1300种,是蜥蜴中的最大一科。石龙子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但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种类最多,而欧洲,亚洲北部和美洲种类较少,在这些地方石龙子亚目其他科的成员更加兴旺。石龙子科成员包括从热带雨林的善于攀爬的成员到沙漠中的可以在沙中游走的多种不同类型,有些四肢健全,也有些四肢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有接近半数为卵胎生。石龙子科成员多数体型比较小,但也有些较大的成员,这些大型的石龙子分布于大洋洲,其中最大的是所罗门群岛的所罗门蜥(猴尾石龙子)Corucia zebrata,身长可达80厘米,是树栖成员,有似猴子般可以缠绕的尾巴。第二大的是大洋洲和新几内亚岛的几种柔蜥(蓝舌石龙子)Tiliqua,最大的身长可达60厘米,体格粗壮。大洋洲和亚洲南部还有另外一些比较奇特的石龙子,如新几内亚的三棱蜥Triboonotus,背上有三道似鳄鱼的大鳞。石龙子属Eumeces蜥蜴目石龙子科的1属。体长100毫米左右。体呈圆柱形;通身被复圆鳞,复瓦状排列,鳞下承以来源于真皮的骨板。头顶有对称排列的大鳞,眼较小,眼睑发达,瞳孔圆形,鼓膜深陷;舌长而扁,前端微缺。尾长超过体长,受到强烈干扰时,易自截其尾,断后能再生。已知约35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中国产6种,除黄纹石龙子分布于西北和华北外,其余5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和**。其中分布广、数量多的有石龙子、蓝尾石龙子。石龙子常见于海拔 100~1800米的丘陵和山区、公路旁、林间小路边、茶山、菜圃、玉米地、水沟边及林下落叶里,亦见于树干或树根上。捕食昆虫。卵生。有护卵习性。每产卵5~6枚。
大蜥蜴3~5年性成熟,太阳辐射的自然温度孵卵,大蜥蜴能活50~80年。
在越南的餐馆里有一道特色的菜,这种特色菜的原料是一种未知蜥蜴新物种。但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这种蜥蜴是罕见的单性繁殖动物。这一新物种蜥蜴并不是平常的爬行动物,雌性蜥蜴完全可通过**进行后代繁衍,无须与雄性蜥蜴交配。
蜥蜴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 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枚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扩展资料: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 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 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本文由宠物迷 宠物百科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家养蜥蜴类的都有什么品种?”